首页 资讯 正文

80后夫妻辞掉北京工作回乡建书院 把乡村民宿做成文化社区

体育正文 135 0

80后夫妻辞掉北京工作回乡建书院 把乡村民宿做成文化社区

80后夫妻辞掉北京工作回乡建书院 把乡村民宿做成文化社区

80后夫妻辞掉北京工作(gōngzuò)回乡建书院,点亮农村文化生活 把乡村民宿(mínsù)做成文化社区 6月(yuè)2日,易县西陵镇五道河村,听松书院创办者梅静(右一)正带着北京游客参观。 河北日报(rìbào)记者 贾 楠摄 6月(yuè)2日,易县西陵镇五道河村听松书院。晨光熹微,清脆的鸟鸣伴着阵阵(zhènzhèn)松香从窗外飘(piāo)进来,赵熙然从梦境中醒来。又是元气满满的一天。 一次偶然的(de)机会,这位来自北京的高校老师从小红书上种草了这个叫书院的民宿,端午假期第一天,就带着家人住进了这里。“很喜欢这里的‘味道’,既有泥土芬芳,又飘(piāo)着书香(shūxiāng)。”赵熙然说。 吃过早饭,赵熙然喜欢和孩子在书院的公共空间看看书。原木色(yuánmùsè)的书架错落有致,2万多册图书分类摆放。凭窗而坐,喝一杯茶,看一本书,便是闲适的乡村(xiāngcūn)文旅体验(tǐyàn)。 在家乡打造一个公共文化空间,是听松书院创办者梅静一直以来的(de)梦想(mèngxiǎng)。 2015年,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梅静辞掉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工作,和爱人苑小伟(yuànxiǎowěi)一起回到家乡。在校友、同事、亲朋等的帮助下,这对80后夫妻在自家老宅建起了一座(yīzuò)书院(shūyuàn)。因紧临一片(yīpiàn)古松林,他们为其起名“听松书院”。 五道河村坐落在清西陵核心景区内,是一个充满满族风情的传统(chuántǒng)村落。村民多为满族守陵人后代,擅长古建、彩绘等技艺。梅静就成长(chéngzhǎng)在一个满族古建世家,从小对(duì)清西陵历史文化耳濡目染。 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(gōngzuò)期间,梅静到过(guò)全国(quánguó)几百个传统村落考察,给很多村落设计过“活化”方案。这次,她决定(juédìng)改变自己的家乡。“建听松书院的目的(mùdì),就是为了弥补家乡公共文化空间和人文教育的缺失,引导人们关注地域文化,唤起人们保护传统村落的意识。”梅静说。 听松(tīngsōng)书院的公共空间也是一座乡村图书馆,免费向村民开放。这里的书半数是梅静买来的,其余有的是清华大学的同学捐赠,也有社会捐赠。这些书最多的是青少年读物,村里年轻(niánqīng)的妈妈们经常带着孩子来看书。到(dào)了周末或节假日(jiéjiàrì),小朋友都是带着作业来,一待就是一天。 依托书院,梅静还办起美育教育(jiàoyù)、自然(zìrán)教育、国学教育等公益文化活动,邀请北京或易县当地的老师过来讲课,每次一个主题,涉及地域文史、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、古建(gǔjiàn)园林技艺、乡村发展建设(jiànshè)等内容。到了寒暑假,书院还联系北京、保定高校的大学生来村里支教,让家乡的孩子(háizi)们“涵养审美心灵,体验艺术世界”。 一开始,很多村民对梅静做的事“不理解”“不接受”,现在,梅静的美育课堂已在线上线(shàngxiàn)下(xià)全面铺开,共举办(jǔbàn)了100多期。邻村(líncūn)村民苏曼每期都带着两个孩子过来听课(tīngkè),后来她直接留在了书院工作。“没想到村里的孩子也能享受到这样的人文教育。美育课堂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。”苏曼说。 “书院是梦想(mèngxiǎng),民宿则是支撑。”梅静说,为了维持正常运行,书院和(hé)村民合作,按照当地(dāngdì)风貌特色改造民居,建成了26间民宿。以青砖灰瓦为主色调,加上松木板的(de)立面和装饰,整体建筑看起来很温暖,让这里从游客“歇脚处”变为“心归处”。 “书院+民宿”的搭配,很快让听松书院出圈,很多游客慕名而来。2021年,听松书院被评为首批全国(quánguó)甲级旅游(lǚyóu)民宿,2022年末(niánmò),又入选全省十佳乡村精品民宿。 来自北京市朝阳区的赵原培提前一周(yīzhōu)就预订了这里,为了(wèile)带女儿彤彤来参加听松书院幼儿班组织的端午研学活动。 上午在(zài)古松林里采集艾草、野花做端午花束,下午在森林幼儿园里学包粽子,晚上围着(wéizhe)篝火听老师讲故事。一天的活动满满当当,但彤彤玩得不亦乐乎。这次来听松书院,她又(yòu)解锁了很多新本领。 最近(zuìjìn)两三年,赵原培和彤彤的节假日(jiéjiàrì)基本上都是在听松书院度过。这次,她还带来了朋友一家人。“大自然对孩子们有天然的吸引力。”赵原培说,在这里,触摸湿润的泥土(nítǔ),捡拾一片花瓣,寻找不同形状的叶子,都令他们(tāmen)眼界大开。 书院开设了幼儿班(yòuérbān),尝试自然(zìrán)启蒙教育。孩子们每天有一半的(de)时间会在山野中(zhōng)嬉戏奔跑,雨天会穿着雨鞋在泥坑里蹦跳。老师也会在山林中给孩子们讲解叶子的形状和功能、蘑菇的种类、蜗牛的生活习惯,让他们亲近大自然、了解大自然。 有民宿可居,有美景可赏,有文化可品,有体验可享,梅静的(de)梦想正一点点“着陆”。她打算把这里建成一个(yígè)文化社区,整合(zhěnghé)传统村落的文化、教育(jiàoyù)、旅游及相关产业,让乡村文化立体呈现并“活”起来,成为传播地域文化和宣传当地旅游资源的一个窗口。 如今,梅静的梦想有望走出易县,在(zài)京冀两地“开出花”。 这个端午假期,位于北京市密云区的(de)燕山学堂(xuétáng)联合创始人赵玲特地带着两个孩子来到听松书院。“一来,和孩子们一起亲自(qīnzì)体验下;二来,商谈下‘山野少年成长计划’的合作细节。”赵玲说。 燕山学堂建在(zài)燕山深处,也在一直探索儿童自然教育。赵玲告诉记者,一个在静谧悠然的山野,一个在烟火气十足的田园,燕山学堂与听松书院(shūyuàn)正(zhèng)计划共同开发课程,丰富孩子(háizi)们的研学体验,让孩子们在感受多彩大自然中,尽情地放松身心。(河北日报记者 贾 楠) 关注河北(héběi)新闻网,了解河北最新新闻。
80后夫妻辞掉北京工作回乡建书院 把乡村民宿做成文化社区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